第一、看人。


  做投资时接触一个项目要看人,创业者要会知己识人。


  我给身边朋友的建议是不要流于表面地对一个人妄加评论,至少应该从价值观、审美、生活方式上看一个人。


  每一种职业、每一个创业者都有一个个性上的基因,比如说艺术家可能比较追求细节,工程师可能喜欢机械,喜欢做一些手工工作。企业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企业家会不断地创新。企业家是喜欢钱的人,小偷也喜欢钱,但是小偷是做存量,企业家需要做增量。所以企业家首先是有创意的人,在原有基础上创造财富的人是企业家。


  我一路跟唱吧的创始人陈华在一起,深深地让我感觉到互联网创业者是执行力非常强,互联网时代创业讲究四大力:组织和沟通能力、诚信力、感召力,例如马云,不论对内还是对外,有他的理想和梦想,把梦想转化为所有人的梦想;最后,是对客户的营销能力。


  只会看人也是不够的,往往容易掉到看人的怪圈。我犯过一个错误。在北大读股权投资班的时候一个非常好的朋友,当他跟我说要做一个股权投资的时候,未来两年就会上市,我根本没有看任何合同,只是打张白条就把钱给他了,最后项目出了问题。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人的时候不能单纯觉得人品不错,而忽略对项目的考察。


  第二、看模式。


  我们除了看人,从战略上还要看模式。


  滚雪球模式。有人开玩笑说世界上最贪的是什么人?是中国的80后,希望创业后三年五年就能上市,马上变成几十亿的富翁。而我认同巴菲特的观点,45年能够保持20%的回报率,就是一个持续的滚雪球模式。


  一根针模式,一根针捅破天。比如百度的搜索引擎,这么多年他凭借这个成为三大互联网巨头之一。


  水龙头模式,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水龙头,当打开水龙头希望流出来的不是水,是黄金,是钞票。传统的物业公司就是水龙头公司,互联网里这种模式比较少,因为需要不断创新。


  先人后己模式,最典型是嘀嘀打车,嘀嘀打车用了77天两个多月烧了14多亿,先给别人,不管是司机还是乘客都受益了,几毛钱、几块钱就打了一次车。


  在创业的时候,要想清楚模式:是持续稳定的发展还是先足一个点上去不断的坚持,用一根针捅破天,还是一劳永逸,即水龙头的模式,或是先创造一个市场,即选择先人后己的模式。


  从形式上有内容模式:如新浪、网易;渠道模式:淘宝、京东;用户模式:就是通过平台不断地积累用户,通过社交或流量不断地去积累用户;最后平台模式:如腾讯。


  模式越简单越好。我们曾有惨痛的教训。


  在2009年的时候,我接触一个模式,当初这个模式让我非常兴奋,我们投了不少钱。我们希望在一栋大楼里面实现几个模式。会所、餐饮、短视频、最后还想加入培训和外卖。听起来这个模式非常好,最后结果却不是很成功,我们后来又转型。在做创业的时候,很多模式听起来都是有关联的,但实践结果是最终聚焦到一个模式。四五年前,我跟一个有名的投资人杨宁说这个模式,他说这个模式肯定不能成功,我说为什么?他说你找总经理都很难找,精通这些的人很少,做模式首先要找人,人是第一位的,模式越简单越好。


  第三、看资源。


  在做创业的时候,技术资源和团队资源、客户资源都很重要。


  我们知道红牛也看中我们这样一个平台,创业家是个杂志吗?不仅仅是,是一个融资平台吗?也不仅仅是,创业家是一个营销平台,我们这里有一个受众,这个受众是充满激情,需要有不断地能量支持的团队,红牛的定位跟这个平台是吻合的。你有这样一个客户资源,客户会给你源源不断地输血、造血。


  第四、看盈利。


  我们作为投资者要看到毛利、净利,最终要看盈利。


 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,看一个项目的竞争力、市场需求、用户习惯、可持续性时,要看利润背后深层次的问题。除了利润还有什么?用户、流量、入口。


  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营销之间的关系


  我们做创业的话,无非是在内容、用户、平台之间三选一。这两天比较流行是“冰桶挑战”,它就是某一个组织为了扩大知名度,为了更多地募集资金想到的一个办法,冰桶挑战不仅用于公益资金,其可以用在其他方面。大家每一天、每一份,每一秒都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,有一个比较有穿透力的内容要远远大于你资金的投放和广告效力。在内容创造方面,文化创意产业恰恰是创造有穿透力内容的一种平台,或者说我们每个人做的首先是内容的创造。


  数字营销是未来的趋势,未来所有的平台其实都是为广告主服务,无论是媒体平台,还是交易平台,或者培训平台,最终都是为广告主服务。未来我们是通过数字营销这样一个基金,帮助广告主创造他的平台、影响力,以及达成最终的交易,达成的基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