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军曾说过:“找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。”


  在创业初期,雷军恨不得花费150%的精力找人,他曾经在一周内有5天、每天超10小时说服一位跨国公司高管加入小米,但到最后对方还是选择放弃。因为熟悉软件圈,找人相对容易,但是在硬件领域却困难重重,“打电话过去都是先做10分钟自我介绍。”


  有一次,一位资深的硬件工程师被请来面试,他没有创业的决心,对小米的前途也有些怀疑,几个合伙人轮流交流,整整用了12个小时终于让对方“屈服”:“好吧,我已经体力不支了,还是答应你们算了!”


  据此,雷军总结:“如果你招不到人才,只是因为你投入的精力不够多。我每天都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招募人才,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都亲自见面并沟通。”他还有一个切身体会:“不少创业者抱怨找不到人。其实,无论什么样的企业,找优秀的人都很困难。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种办法:一、花足够的时间找人,至少70%;二、把现有的产品和业务做好,展示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,筑巢引凤!”


  在人才结构和求贤方向上,雷军的策略是“软件+硬件+移动互联网”,他认为,移动互联网时代,一家公司成功的标准是软件、硬件和移动互联网三种资源的高度匹配。苹果做到了三项资源的完美匹配,所以它成功了。


  因此,小米要想从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突围,就要玩“铁人三项”。怎样才能从零开始创办一家像苹果这样的公司?雷军在新浪微博上给出答案:“如果我们能够把摩托、微软、谷歌给合并了,找这里面最优秀的人给它融合到一起,这个公司会很牛的!”


  这是一段艰辛却无法回避的创业过程。“当我决定做手机的时候,我见了100多个人,才找到光平博士。”雷军介绍,为了找到最棒的团队,他费了不少周折,“一开始,我找软件公司圈子里的,这个行业大家都熟悉我,很快找得到,但是硬件公司的人一个也找不来。那时候我每天见很多人,我跟每一个人介绍我是谁,我做了什么事情,我想找什么人,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见面谈谈。几乎来小米的每个同事我都打过电话,每天面试,恨不得从早上谈到晚上一两点。”


  东奔西走半年之后,成果丰硕,雷军说:“当初我决定组建超强的团队,前半年花了至少80%时间找人,幸运的找到了7个牛人合伙,全是技术背景,平均年龄42岁,经验极其丰富。3个本地加5个海归,来自金山、谷歌、摩托罗拉、微软等,土洋结合,理念一致,大都管过超过几百人的团队,充满创业热情。”


  据统计,小米有一半以上的员工来自谷歌、微软和金山,平均年龄32岁,大部分是本科毕业10年或研究生毕业7年的有经验人才,正是激情四射、精力充沛的大好年华。


  然而,招聘优秀人才仅凭付出时间精力还不够,方法最重要。雷军分析,三十二三岁的人大部分都结婚生子,如果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报酬也挺难为别人,所以除了理想、事业、空间以外,还得有实惠。


  但是,有竞争力的报酬并不等于重金、高薪,雷军拿出一套组合方案:“我们邀请任何人加入的时候会给三个选择条件,他们可以随便选择:第一,你可以选择和跨国公司一样的报酬;第二,你可以选择2/3的报酬,然后拿一部分股票;第三,你可以选择1/3的报酬,然后拿更多的股票。”


  小米员工的实际情况是:有10%的人选择了第一和第三种工资形式,有80%的人选择了第二种,小米工资“2/3的报酬”也是不低的数字,足够员工照顾生活,因为他们持有股票,非常乐意与创业公司一起奋斗,共同成长。


  其实,找人难,留人更难。小米的方法是营造中高端人才的环境,培养和引进相结合。创业公司都清楚人才重要,也非常重视内部培训和提升,但是往往做不好。雷军认为,主要问题是没有专项的培训费。没有费用预算,人力资源部不会当成专门的事情来做,也没有办法引进好的讲师和好的课程。落实培训工作,必须有专门的预算和专人负责。唯有如此,才能保证企业有绵绵不断的执行力、创造力。


  创业以来,小米的资本估值飞速膨胀,雷军一针见血指出:投资者对小米的估值依靠的不是传统的市盈率,而是“市梦率”,赌的是小米能不能做到百亿美元公司。而成败的关键,在于团队执行力和成长力,换句话说,团队才是小米的最大价值。


  雷军应该会认同这个观点,不然他怎么会有如此感慨:


  “小米团队是小米成功的核心原因。和一群聪明人一起共事,为了挖到聪明人不惜一切代价。如果一个同事不够优秀,很可能不但不能有效帮助整个团队,反而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。


  真正到小米来的人,都是真正干活的人,他想做成一件事情,所以非常有热情。来到小米工作的人聪明、技术一流、有战斗力、有热情做一件事情,这样的员工做出来的产品注定是一流的。这是一种真刀实枪的行动和执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