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难,守成更难。这句话用到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身上似乎不失贴切。


  “宗庆后老了。很多外界的话,他听不进去,虽然有时候他也能意识到,但是毕竟岁数太大,自我革新太难了。娃哈哈的辉煌时期已经过了,对于自己打下的江山,他能够守住就不错了。”宗庆后的前贴身营销秘书、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副教授罗建幸感慨道。


  能不能守住已有的江山是一回事儿,愿不愿意固守又是另一回事儿。事实上,从2002年起,宗庆后开始试图通过多元化再次创业。从童装到奶粉,从白酒到零售卖场,一直到机器人和生物技术。然而,如此大跨步的非关联多元化,却基本上均被外界斥为败笔。曾经的中国首富,不惜自己的名声,在“多元化”的路上屡败屡战,似乎很难为外界理解,甚至连他的女儿也不认同她老爸的多元化努力。


  “任何事情都会有争议,这很正常,只要自己心中有数就行了。”面对媒体“娃哈哈的多元化失败了”的提问,一向直言不讳的宗庆后这样作答,他并不认同外界对他多元化努力的评价。


  娃哈哈的跨界或许有一定的逻辑,曾有财经媒体分析称,奶粉、白酒、商场均属于零售业范畴,娃哈哈可借助渠道优势,扩张产品线,甚至与终端打通,教育也与娃哈哈最早立足的儿童市场一脉相承,而技术行业中的生物工程等技术或有助于其饮料产品创新。但问题是,“如果涉足领域过于分散和盲目,最终也会得不偿失。”


  实际上,娃哈哈的多元化战略在方向和方式上错了,与多位业内人士的观点一致,娃哈哈集团一位中层人士近期接受采访时说,“娃哈哈多元化方向选择哪个产品,完全是根据市场情况需要,它没有像可口可乐一样有长期的规划和战略。”“集团化发展,首先要全盘布局好。没有好的布局,一开始就输了。”对于娃哈哈多元化的困境,分析人士、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赖斌斌如此评论说。


  没有战略的多元化:异想天开+机会主义?


  “从短期来看,娃哈哈的多元化是失败的,因为娃哈哈就没有多元化战略,宗庆后所有的战略选择都是随机的,走一步看一步。”作为宗庆后的前贴身营销秘书,罗建幸几乎是最为了解宗庆后及娃哈哈营销战略的人。


  回顾娃欧商场始末,或许可以对宗庆后的思路窥见一二。2012年底娃欧商场开业,其筹备过程只用了4个月,当时娃哈哈公开表示,这开创了中国商场开业最快的速度。而彼时问题便已埋下:宗庆后从欧洲引入的众多品牌几乎没有人知道,管理层更迭频繁,加上地理位置相对较偏,人流极为稀少,商户叫苦不迭。


  时隔不久,今年6月份,娃哈哈之父宗庆后跨界商业零售的首次试验以失败告终,娃哈哈在杭州钱江新城的首个商业地产项目——娃欧商场,由于持续亏损已经难以继续经营的消息不胫而走。


  有分析人士认为,娃欧商场开业正值商业地产行业的紧缩在全国如瘟疫般蔓延,甚至一些大型知名商场都纷纷关张,娃哈哈选择这个时间点进入,确实让业内看不透。就连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当时也质疑,“娃哈哈并没有商业地产的操作经验,我不知道他为何要进入这个行业。”


  事实上,从此前的多种公开信息不难看出,宗庆后的期望在于,通过娃欧商场打通零售卖场的渠道。不过某财经网站评论认为,问题在于其战略定位屡屡偏差。娃欧商场的定位与娃哈哈集团的主营业务关联度不大,且娃哈哈缺乏从事零售、地产的经验和人才储备,原本就不被业内看好。


  娃哈哈内部一位高管曾经对媒体坦承,“我们从中学到的教训是,没有清晰的战略方向,很难保证巨轮顺利航行。”


  而在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史贤龙看来,定位偏差缘于宗庆后和娃哈哈的无战略扩张。他说,“其实,娃哈哈并没有多元化的发展战略,宗庆后的多元化基本上都是异想天开,而宗庆后本人就是一个机会主义者。”


  据内部人士称,杭州市政府建设尊宝大厦(后娃欧商场承租的商场)时,并没有最佳的定位以及良好的效益,于是当地政府急于甩掉包袱。此时,政商关系极佳的娃哈哈以极低的价格承租下来,将其改造为娃欧商场。另有数据显示,周围的卖场日租金为10元/平方米,娃哈哈只需支付2元/平方米。即使如此,尊宝大厦物业、浙欧置业公司方面近日称,娃哈哈方面已经拖欠物业费1000万元。


  在奶粉行业,宗庆后亦如法炮制。在罗建幸看来,从卖水跨界到卖奶粉,全世界成功者除了雀巢没有几家,在没有战略目标的情况下,娃哈哈杀向奶粉行业,剑指唯一的目标——高利润。


  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后,国产奶粉品牌几乎全军覆没,政府有关部门就找到了宗庆后,并许诺一定的补贴。于是,宗庆后在女儿宗馥莉的支持下高调从荷兰进口奶粉。2012年5月,娃哈哈宣布与荷兰皇家乳品公司合作,由后者为娃哈哈代工生产“爱迪生奶粉”。宗庆后曾一度宣传,要在创立两年时间内达到10万吨的销量、100亿~200亿元的销售额。而今,奶粉的年销售额不过2亿元。